本期刊載梁志鳴副教授/范蔚敏女士/許菁芳助理教授、陳陽升助理教授、林建志研究員之研究論文三篇、陳忠五特聘教授、顏厥安特聘教授、張嘉尹特聘教授、陳宛妤副教授、李建良特聘研究員之書評五篇。至盼學界先進能繼續支持與賜教。
期刊連結:
https://www.iias.sinica.edu.tw/publication_post/1588/9
研究論文
〈我國法實證研究社群的發展現況—知識結構、引用網絡與質性分析〉
梁志鳴/范蔚敏/許菁芳
摘要
本研究檢視我國法實證研究社群之發展現況。本文以2001至2018年間發表於本土法學期刊之法實證研究為對象,應用質化與量化方法,進行知識結構與引用網絡分析,再以質性分析綜合評估其內容。本研究具體有三大發現:一、我國法實證研究社群研究主題高度聚焦;二、內部彼此知識來源存在一大(法實證方法)N小(圍繞個別學者)分群;以及三、外界引用者認為法實證是仍在發展中,子主題較零散的研究社群。綜觀資料庫百餘篇文章,本文進一步主張目前本土社群存在「一個實證,各自表述」現象,使用的經驗資料與研究方法非常多元,甚至有文章缺乏原創經驗資料。其中使用量化方法研究者佔多數,依序為描述統計、檢定與迴歸;質化方法相對較少,多數使用訪談,尤其是高度結構化訪談。本文最後並討論何為實證及為何實證這兩個我國法實證社群發展之重要議題。
關鍵詞: 法實證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知識結構分析、引用網絡分析、共現字網絡分析、主題模型、多元尺度分析、參照語料庫分析、社會網絡分析。
〈疫情時刻的法治國健檢—從憲法觀點反思我國在COVID-19疫情中的防疫舉措〉
陳陽升
摘要
COVID-19自2019年末爆發以來,已在全球造成大規模傳染與龐大的死亡人數,臺灣的確診人數也大幅超越2003年爆發的SARS,可謂百年大疫。本文的關懷重點置於我國作為一個民主法治國家,相對於威權專制國家,究是如何一面防疫,一面兼顧來自COVID-19疫情對憲法上諸如基本權保障、權力分立及法律明確性等原則之要求所形成的挑戰。就此,本文先釐清不同防疫模式之訴求,換言之,是要求凍結、推移抑或維持常態憲法秩序下的誡命。蓋若非如此,則不能確定我國選擇不發布緊急命令,而以常態法制應對疫情之意義。再者,在我國未發布緊急命令以懸置法治國憲法誡命的前提下,其等應仍為防疫措施合憲性之界線,因此本文將分就立法、行政、司法面向,揀擇出若干與法治國憲法誡命產生相牴觸嫌疑的防疫措施以為反思事例,再嘗試提出對於防疫舉措之具體改進建議。
關鍵詞:例外狀態、法律明確性、法規命令、一般處分、比例原則。
〈給臺灣制憲的備忘錄—以程序面為中心〉
林建志
摘要
臺灣要制定憲法將面臨相當風險與成本,不但對內容易激化政治對抗,對外造成國際局勢緊張,而且現行中華民國憲法並未規範如何制定新憲法,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制憲失敗,甚至使得在民主時期開啟的憲政工程,反而會導致憲政秩序的崩壞。為了避免這些狀況,本文首先指出有三種可能的制憲途徑:事前不予規範、沿用修憲程序、以及簽署政黨備忘錄。就細節而言,本文結合比較憲法上的研究,以及中華民國過去的制憲經驗,主張在臺灣制定新憲法之前,有必要先仔細討論制憲的程序要件。這麼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讓將來真正要制定新憲法時,有規則可以遵循,不至於手足無措或流於民粹;二來是可以透過程序設計,創造憲法政治上的無知之幕,而使得新憲法的內容更不容易為短期的政黨利益所綁架。
關鍵詞:中華民國憲法、制憲、憲法變遷、公民投票、民眾參與。
專書論壇
陳忠五,〈台灣法學的未來—評王泰升著《建構台灣法學—歐美日中知識的彙整》〉
顏厥安,〈在這些神聖殿堂內〉
張嘉尹,〈打開台灣法學史的月光寶盒—對《建構台灣法學》一書的幾點反思〉
陳宛妤,〈歷史思維法學的美麗與哀愁—評王泰升教授《建構台灣法學—歐美日中知識的彙整》〉
李建良,〈語言、法源與法系—《建構台灣法學》的知識論與方法論〉